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19-04經濟發展階段

19-4.1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德國李士特(F. List)為經濟發展階段論的首倡者,將經濟發展按生產方式分為五個階段

階段

採行貿易政策

漁獵時期

以物易物。

游牧時期

農業時期

實施自由貿易政策。

農工業時期

實施保護貿易政策,促進工業(幼稚工業階段)、農業、漁業的發展。

農工商時期

實施自由貿易政策(撤銷保護幼稚工業),促使經濟更加繁榮。

 

19-4.2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美國羅斯托(W. W. Rostow)主張貧窮國家可依五個階段來追求經濟發展。

階段

特徵

傳統社會階段

1.農業社會階段,以農業生產為主,缺乏現代科學技術,生產力低,生活水準不高,市場經濟不發達。

2.社會結構以家族、種族為主,地主為權力與財富的中心。

起飛前階段

(過渡階段)

1.逐漸進入工業社會,農工業開始應用新技術。

2.教育普及,重視科學與生產教育。

3.企業家取代地主,商業擴張,投資增加,製造業出現,社會基本建設興起,銀行成立,擴展國內外貿易。

4政治上出現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

起飛階段

1.工業社會階段,技術進步,「火車頭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產生連鎖效應。

2.勞動生產力、儲蓄率、投資率與資本累積大幅提升,投資占國民所得的5%~10%

3.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改變,促進經濟發展。

邁向成熟階段

1.產業均衡發展階段,廣泛運用現代技術。

2.投資占國民所得的10%~20%,農業人口降為20%,城市人口與專業技術人員增加。

3.產業發展,由勞力密集的輕工業、裝配工業進入資本密集的重工業與精密工業。

大量消費階段

1.經濟發展達到高峰階段,中產階級比率增加。

2.以生產耐久性消費財為主。

3.應用於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的資源增加。

4.個人實質所得提高,消費水準大量提高。

5.服務業成為重要產業。

 

19-4.3臺灣的經濟發展階段

階段

特徵

戰後重建階段

(1945~1950)

二戰後,工業資源極為缺乏,物價飛漲,政府採取適度干涉的計畫經濟制度,善用美援,改革幣制,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

第一次進口替代階段

(1951~1960)

1.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主要實施進口替代策略。

2.政策主軸:以農業培植工業,工業發展農業。

3.推動土地改革政策,如: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與耕者有其田,提升農業生產力。

4.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節約外匯,增加就業。

5.採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

出口擴張階段

(1961~1970)

1.走向出口擴張的新經濟發展階段。

2.採取鼓勵出口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成立加工出口區,創造外匯。

3.實施獎勵投資條例,減免租稅,吸引外資,促進生產與出口。

4.透過國有企業來提供工業發展的基礎。

第二次進口替代階段

(1971~1980)

1.推動十大建設,積極進行公共建設,擴大內需市場,改善基礎建設。

2.從輕工業轉而發展鋼鐵、石化、機械等重工業。

3.成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協助產業開發新的應用技術。

產業升級階段

(1981~1990)

1.成立資訊工業策進會,強化技術密集產業的發展基礎,提升國家競爭力。

2.制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發展通訊、資訊等十大新興產業。

3.設置科學園區,發展低耗能、高價值的科技產業。

4.進行經濟體制改造,提升整體資源使用效率。

經濟自由化階段

(1991~2000)

推動金融自由化、貿易自由化與公營事業民營化,進而達到國際化的目標,順利與世界經濟接軌。

國際化、全球化階段

(2001年迄今)

1.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世界經貿體系成員。

2.2010年與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3.制定產業創新條例,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研發,推動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因應全球化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