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19-03經濟成長與自然生態

19-3.1生態保育(Ecological Conservation)

緣起

由於工業發展與人口快速增長,造成地球環境惡化,自然資源匱乏,人類生存受到威脅,因此,結合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複合生態系統的研究,保護人類所需生存、發展的自然條件,確保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經濟持續發展。

意義

用人類的智慧將地球上的生物保存下來,尤其是對稀有瀕臨滅絕的生物更加以培育,以維持物種多樣性,並達到生態平衡

保育:保護復育,對自然環境的保存、維護、利用、復原與改良。

目的

維持物種多樣性。保留生物野生種的遺傳基因,提供人類永續生存的資源。保育生態環境,也就是保障人類的生存環境。

我國

1.保育政策的主管機關與職掌: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負責執行野生動物保育法、文法資產保存法和森林法等涉及自然保育的工作。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統籌規劃國家文化建設,為我國自然保育政策中文化資產保存項目的最高決策單位。

 (3)內政部營建署,主管國家公園法的自然生態保育工作。

 (4)交通部觀光局,管理各地風景區及風景特定區的自然生態保育工作。

2.以自然保育為目的之保護區,可分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家公園及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19-3.2環境污染與地球暖化的意義

19-3.2.1環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

意義

人類直接或間接向環境排放超過自淨能力的物質或能量,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

種類

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

對策

行政管制

透過立法或行政程序,規定排放標準、防治技術、嚴禁生產某些產品或污染物排放。

課稅

將污染的負效應內部化,根據防治成本計算稅率或費率。

根據排放量向排放者課稅,以約束排放量。

補貼

廠商在從事污染防治時,給予租稅減免或金融性補貼。

排放權交易

政府依最適的環境品質指標,決定應發售的排放權數量。

責任保險

污染風險轉嫁到保險公司,保險費的高低,則反應損害發生的可能性。

防污保證金

對污染者徵收防污保證金,污染防治達到規定標準時,保證金發還。

道德勸說

透過媒體宣傳、教育,喚起社會大眾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19-3.2.2地球暖化(Global Warming)

意義

地球暖化: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現象。

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積聚在大氣層,阻止熱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氣溫持續上升。

原因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至大氣層,成為增強溫室效應的元兇。

衝擊

極端氣候(Extreme Weather)、冰川融化、永久凍土層融化、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生態系統改變、洪水乾旱增加、致命熱浪、傳染病傳播、珊瑚礁死亡、物種滅絕。

國際

努力

1.蒙特婁議定書(1989):嚴格管制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繼續造成惡化及損害。

2.京都議定書(1997):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水準,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衡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哥本哈根議定書(2009):根據各國的GDP大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巴黎氣候變化協定(2016):目標是限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在2°C之內,以及強化氣候韌性與推展永續未來等方向。

對策

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節約能源。

2.調整產業結構,因應氣候變化公約。

3.使用再生能源,低碳或無碳取代高碳能源,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廢熱回收。

4.加強全民環保教育,如:隨手關燈、減少使用免洗碗筷。

 

19-3.3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兩難

1.建立永續發展倫理,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並重。

2.永續發展:

 (1)三個原則:公平性(Fairness)、永續性(Sustainability)、共同性(Commonality)

 (2)社會層面: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及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

 (3)經濟層面: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可持續經濟成長。

 (4)自然生態層面: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