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19-02經濟思想

19-2.1經濟學發展史

19-2.1.1重商主義(Mercantilism)

時間

16世紀末~18世紀中

代表人

蒙恩(Thomas Mun)、波丁(Jean Bodin)

論述

1.貴金屬(貨幣)是衡量財富的唯一標準。

2.一國的獲利是基於他國的損失,國際貿易是一種零和博弈。

3.對外:保護貿易。

 (1)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主張貿易出超。

 (2)擴張殖民地。

4.對內:實施統制經濟,政府全面干涉。

 (1)壓低農產品價格。

 (2)限制消費品進口。

 (3)獎勵國內工業。

 (4)獎勵增殖人口。

結果

1.國內:金銀充斥、物質缺乏、物價膨脹、民生凋敝。

2.國外:忽視貿易互利性,引發殖民地戰爭。

 

19-2.1.2重農主(Physiocracy)

時間

18世紀中

代表人

揆內(Francois Quesnay)

論述

1.強調人類社會中存在自然法則。

2.土地是國家富有的來源,農業是唯一生產事業。

3.對內: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干涉。

4.對外:自由貿易,強調貿易互利性。

結果

對亞當斯密(Adam Smith)自由經濟思想有很大影響。

 

19-2.1.3古典學派(1776~1848)

創始者

亞當斯密(Adam Smith),經濟學之父

基本精神

1.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干涉。

2.以演繹法研究經濟學,強調自利心,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3.重視價格機能(一隻看不見的手)利用相對價格的變化,引導資源配置。

4.強調專業分工。

5.充分就業為社會常態。

學者

亞當斯密

1.著作《國富論》,第一部經濟學著作,將人類的經濟現象作全面性有系統的研究,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

2.提出一隻看不見的手,重視價格機能。

3.提出勞動價值說,財貨的價值,決定於投入的勞動量。

4.提出鑽石與水的矛盾,即物以稀為貴。

5.提出國際分工原理絕對利益法則,強調自由貿易,最早的國際貿易理論。

6.透過專業分工,使利己心充分發揮,提高生產效率,促使經濟成長。

7.將價值區分為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

馬爾薩斯

1.著作有《人口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又稱為憂鬱的科學。

2.人口呈等比(幾何)級數增加,而糧食呈等差(算數)級數增加,人口數量限制了經濟成長。

李嘉圖

1.著有《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

2.提出差額地租說

 (1)地租的性質:地租不是價格上漲的原因,而是價格上漲的結果。

 (2)地租發生的原因:土地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土地肥沃度或區位等級差異。

3.提出生存費用說,從長期看,市場工資等於最低生活費用。

4.提出比較利益法則,每個國家應專業化生產機會成本較低的產品,再透過國際貿易互通有無,創造雙贏,為國際貿易理論重要基礎。

5.提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短期隨勞動的增加,邊際產量MP先遞增後遞減。

薩伊

1.著有《經濟學泛論》。

2.提出薩伊法則(Say's Law):供給自創需求,充分就業是常態。

約翰密爾

1.著有《政治經濟學原理》,集古典學派大成的學者。

2.提出徵收土地增值稅,土地現有價值歸地主所有,自然增值以課稅方式歸公。

3.提出工資基金說,平均工資=工資基金÷勞動者人數

4.提出成本價值說,一物價值的大小,決定於投入的生產費用。

 

19-2.1.4反古典學派(1848~1890)

19-2.1.4.1歷史學派

代表人

李士特(F. List),著有《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論述

1.以歸納法研究經濟學。

2.提出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將經濟發展分為五個時期:漁獵、游牧、農業、農工業、農工商業。。

3.提出保護幼稚工業說,主張保護貿易。

 

19-2.1.4.2邊際效用學派:又稱為奧地利學派

創始者

孟格爾(Carl Menger),著有《國民經濟學原理

論述

反對古典學派的勞動價值說,主張主觀價值說,財貨的價值決定於邊際效用。

學者

傑文斯

提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效用程度會隨財貨量的增加,先遞增後遞減。

華拉斯

1.創立一般均衡分析法,有數理經濟學之父之稱。

2.提出財貨價格由邊際效用(MU)決定,解決了鑽石與水的矛盾。

龐巴衛克

提出時間偏好說,人們有偏重目前消費的時間偏好,要放棄消費現在的財貨,去累積資本進行迂迴生產,而等待未來財貨的消費,必須補償時間偏好的犧牲,這種補償就是利息。

 

19-2.1.4.3社會主義學派

代表人

馬克斯,著有《資本論

論述

1.主張廢除私有財產制,以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2.提出絕對地租說,地租是地主對佃農的剝削。

3.提出剝削說,利潤是企業家對勞動者的剝削。

4.提出剩餘價值說,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應該歸無產階級所有。

5.提出共產主義、階級鬥爭論、唯物史觀。

 

19-2.1.5新古典學派(1890~1936):又稱為劍橋學派

創始者

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個體經濟學之父

論述

1.繼承古典學派,綜合邊際效用理論,應用部分均衡分析法,建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經濟學體系。

2.強調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透過市場機制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

學者

馬歇爾

1.著有《經濟學原理》,以經濟學取代政治經濟學

2.應用部分均衡分析法,著重於個體經濟的研究。

3.提出折衷價值說(剪刀式價值說),財貨的價值,決定於供需。

4.提出現金餘額說概念,強調貨幣具有價值儲藏的功能,貨幣的價值,決定於貨幣的需。

5.提出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心中願付代價–消費者實際支付代價。

6.提出準租,準租=TRTVC

7.第一位將企業能力納入生產要素中,並將期間分為長、短期。

皮古

1.著有《福利經濟學》,有福利經濟學之父之稱。

2.建立現金餘額說理論。

費雪

1.提出現金交易說強調貨幣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

2.導出現金交易方程式,MVPTPY

大克拉克

提出邊際生產力理論,除利潤外,工資、地租、利息的價格均由該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MRP)決定。

羅賓森

1.著有《不完全競爭經濟學》。

2.導出現金餘額方程式MdKPTKPY

席克斯

1.著有《價值與資本》,運用無異曲線分析福利理論,分析和比較經濟政策的優劣。

2.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熊彼得

1.提出創新理論,首次將創新視為經濟成長的內生變數,利潤是企業家創新的報酬。

2.提出創造性破壞、企業家精神的觀點,成為主流經濟論述中常被引用的重要核心觀念。

3.將景氣循環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

 

19-2.1.6凱因斯學派(1936~1970):又稱為新經濟學派、需求面經濟學派

創始者

凱因斯,總體經濟學之父,新經濟學之父

背景

1930年經濟大恐慌,資本主義世界陷入長期蕭條且嚴重失業,使古典學派的適用性受到懷疑。

基本精神

1.否定古典學派充分就業為常態,認為失業才是常態。

2.反對自由放任,主張政府干涉,應擴大政府經濟職能。

學者

凱因斯

1.著有《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建立總體經濟學體系。

2.提出有效需求理論,需求自創供給,反對薩伊法則。

3.提出基本消費心理法則,消費隨所得增加而增加,且消費增量低於所得增量。

4.提出投資邊際效率概念,使固定資本收益現值等於該資本成本的貼現率。

5.提出流動性偏好說,利率是由貨幣供需決定的。

6.提出流動性陷阱,利率很低時,人們願意持有貨幣,貨幣需求彈性無窮大,貨幣需求曲線呈水平狀態。此時,增加貨幣供給,都無法誘使利率下降。

7.提出乘數理論,自發性支出變動,會引起國民所得呈倍數變動。

8.提出貧窮於富裕之中的警語,形容貧富懸殊現象。

9.提出節儉的矛盾,未充分就業時,增加儲蓄,將使所得減少。

10.所得支出說解釋物價變動。

11.消費不足說心理說解釋經濟循環的原因。

薩穆遜

1.著有《經濟學》。

2.將新古典與凱因斯理論結合,即個經與總經並重,自稱為新古典綜合說

3.提出經濟福利淨額NEW觀念,修正GDP衡量一國經濟福利的缺點。

4.提出乘數與加速原理,說明景氣循環的現象。

5.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哈羅德

1.提出經濟成長理論,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高儲蓄率與低資本產出率。

2.與道瑪理論,合稱為哈羅德-道瑪模型(HD模型)

 

19-2.1.7現代經濟學派(1970年發生停滯性通貨膨脹至今):又稱為新經濟學派、需求面學派

19-2.1.7.1重貨幣學派:又稱為芝加哥學派

代表人

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論述

1.貨幣供給量不穩定是造成經濟循環主因。

2.主張自由經濟,政府不應干涉。

3.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於財政政策。

4.主張法則代替權衡的貨幣政策,應維持固定貨幣供給成長率。

5.提出恆常所得假說,暫時性的收入改變,對消費支出行為只有很小的影響,但是永久收入的改變,對消費支出行為則有很大的影響。

6.提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警語,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施予的恩惠,最後還是要全體納稅者來承擔,希望限縮政府的功能與權責,提倡小而美的政府。

7.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2.1.7.2理性預期學派:又稱為新興古典學派

代表人

盧卡斯(Robert Lucas, Jr.)

論述

1.政府的經濟政策,在民眾理性預期下皆失效。

2.主張自由放任,尊重市場機能,減少政府干預。

3.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2.1.7.3供給面學派:又稱為雷根經濟學

代表人

拉弗爾(Arthur Betz Laffer)

論述

1.提高生產力為解決通貨膨脹的方法。

2.降低稅率為提高生產力的方法。降低稅率,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儲蓄、促進投資、失業減少、提高產出、所得增加,最後稅收反而增加,降低政府赤字。

3.減少政府管制,減少政府支出。

4.降低貨幣供給量的增加率,以減緩通貨膨脹的速度。

5.雷根的新經濟政策:採用供給面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加上緊縮貨幣供給(MS)增加率。

 

19-2.1.7.4新興凱因斯學派

代表人

泰勒、曼昆

論述

1.將理性預期學派的假設,帶入凱因斯學派中,但民眾的自利行為會受到限制。

2.政府政策在短期內有效,在長期無效。政府應視經濟情況實施權衡性(主動)的干預政策。

 

19-2.2經濟成長理論

19-2.2.1古典學派經濟成長理論

亞當斯密

1.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專業分工。

2.足夠的資本及廣大的市場,加上細密的分工,經濟發展就能持續下去。

3.使利己心充分發揮,為本身利益去自由競爭。

4.反對政府干預,強調分工及生產專業化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

李嘉圖

1.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技術進步與自由貿易。

2.經濟成長的快慢,決定於最終產品的價值扣除支付最低工資後的差額。差額愈大,表示可用資源愈多,生產擴充愈快。

3.自由貿易,可增加人造資源的數量,使經濟成長得以繼續。

馬歇爾

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技術進步與資本累積。

馬爾薩斯

1.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人口數量。

2.人口呈等比(幾何)級數增加,而糧食呈等差(算數)級數增加,對經濟成長悲觀。

3.被稱為「憂鬱的科學」、「喪氣的科學」。

 

19-2.2.2新古典學派經濟成長理論

熊彼德

1.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創新活動。

2.創新存在於動態社會,創新誘因來自超額利潤。

3.創新:新產品、新生產方式、新原料、新市場、新組織。

4.提升技術進步的政策:

 (1)保護智慧財產權。

 (2)鼓勵研發:政府補貼、投資稅額抵減。

 (3)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教育與訓練。

 (4)加強網際網路架構:寬頻系統、電子化商務。

 

19-2.2.3現代經濟成長理論

凱因斯

1.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投資產生的乘數效果,ΔI↑→ΔY↑。

2.投資增加,使社會有效需求增加,透過乘數效果,所得呈倍數增加,使經濟快速成長。

哈羅德

1.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高儲蓄率與低資本係數。

2.勞動與資本是不可互相替代,且資本與產出的比率固定。

3.經濟成長率G=儲蓄率÷資本係數=S÷V

 (1)儲蓄率S(社會儲蓄傾向):儲蓄占所得的比率,SAPSMPS

 (2)資本係數V(資本產出率)=資本量K÷產量Y,生產一元的商品所需的資本數額。

 (3)提高經濟成長率:高儲蓄率S↑,低資本係數V↓。

4.三種經濟成長率:

 (1)保證成長率(Gw)=適度成長率:維持資本設備能充分運用的成長率,決定於社會的儲蓄傾向與邊際資本產出率。

 (2)實際成長率(Gr):實際達成的所得成長率。

 (3)自然成長率(Gn):維持充分就業時的所得成長率,決定於勞動者增加率與技術進步。

5.成長率關係:

 (1)GwGr:表示實際投資大於預期投資,即SI,社會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使所得水準降低,經濟衰退。

 (2)GwGr:表示實際投資等於預期投資,即IS,達到充分就業,達到均衡成長水準,為理想模式。

 (3)GwGr:表示實際投資小於預期投資,即SI,社會的總供給小於總需求,使所得水準提高,經濟繁榮。

 (4)GrGn:表示達到充分就業,若再增加投資,提高有效需求,只會造成物價膨脹。

道瑪

1.投資雙重效果:擴充社會產能AS↑,提高社會需要AD↑。

 (1)乘數效果:投資增加,社會有效需求增加,使國民所得呈倍數增加。

 (2)投資創增生產能力效果:投資增加社會的生產力,使產量增加。

2.基本成長方程式G=α×δ

 (1)邊際儲蓄率α(邊際儲蓄傾向)=哈羅得的S

 (2)平均投資生產力δ=1÷VY÷K,資本係數的倒數,每一元投資所能產出的產品數量。

 (3)提高經濟成長率:高儲蓄率α↑,高平均投資生產力δ↑。

1.與哈羅德理論,合稱為哈羅德-道瑪模型(HD模型),因不易達到均衡,又稱為剃刀邊緣模型。

2.若資本產出比率不變,則經濟成長速度,完全由儲蓄率來決定。

3.未考慮技術進步和人口等外在因素。

4.長期:高儲蓄率,高成長率,儲蓄為美德。

5.短期:儲蓄↑,AD↓,經濟衰退,儲蓄為罪惡。

 

19-2.2.4現代經濟學派

19-2.2.4.1新古典成長理論:又稱為外生成長理論

梭羅

1.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人口成長、資本累積與技術進步。

2.技術進步才是經濟成長的根本原因,屬於外生因素,由外力決定。

3.勞動與資本可互相替代,資本與產出的比率不固定,重視供給面,為穩定成長模型。

4.供給面學派:經濟成長決定於資本增加率與勞動成長率。

 

19-2.2.4.2內生成長理論

羅莫、

盧卡斯

1.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技術進步、人力資本。

2.羅莫:累積資本過程中,也累積經驗與知識,可改善技術與報酬遞增。

3.盧卡斯:人力資本與由工作累積的技術及經驗,也可促進經濟成長。技術進步屬於內生因素,為經濟體系可以主控。

 

19-2.2.4.3經濟紀元理論

顧志耐

每一經濟紀元皆有特殊的紀元性創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